![]() 完整了解 Apple Watch 後,有一些想法。影片連結:http://youtu.be/ktujsc4ZUTo Apple 會成功絕非偶然,真的是因為他們非常用功,而且他們的用功都放在對的地方:關注於「人」。 一開始我也不覺得 Apple watch 能夠撼動瑞士鐘錶業,覺得 John Ive 只是在講大話。但是看完這個影片,我覺得撼動瑞士鐘業是有可能的。John Ive 試著借由非常非常深度的設計,整體的體驗設計,重新定義「錶」,甚至,他想重新定義你的手腕。 這支表,除了硬體設計的貼心、充滿深度的設計智慧(磁力表帶、數位表冠、磁力扣環、各種新鮮或是有質感的表帶設計)外,軟體層,包含 UI(使用者界面)、UX(使用者經驗)都深度設計過。 像 app list 的圖像式設計,捨棄以往的樹狀階層表單,而是在一個巨大平面中拖曳 app icons ,讓你在這麼小的螢幕中可以優雅而從容地在最短的時間內極大化你的搜尋視野。 從 app list 的圖像中滑進或跳出 app 界面,甚至是進出 app 的 data 界面 ,其延遲時間和淡出入的切換時間極為精準,與優雅。更恐怖的是,這個過程具體呈現,可以完全與錶冠的轉動無縫結合。 Ive 讓傳統的、類比式的,只能調時間的錶冠,在數位化的手表中,有了新的意義。它也不像傳統電子表,你必需用一隻或兩隻手指,鼈腳地使用一堆的按鍵。但轉動它時,Zoom in Zoom out 卻又像是呼吸一樣自然,好像那個旋鈕天生就是為它而生。所有預載的apps,都具體追隨著「圓」的設計意志,讓Zoom in Zoom out時,可以無縫切換。 但是這樣的一支表,又不只是設計師自 HIGH 的工業設計,這從預載的時間 app 可以看得出來,各種界面,風格各異其趣,有米老鼠、有極簡、有數位、有高解析度照片。這麼精準的商業導向思維,讓這支手表「適合任何人」的形像一看就懂。當然,這包括表帶、表框的各種設計與材質,也在傳達一樣的商業目的。
最後最可怕的,是設計師意志在尖端科技的實踐。 他試著突破在這麼小的觸控螢幕上扭捏的觸控經驗,重新設計的電容觸控,用極密的感應點判斷你是輕觸還是重壓,讓你一支手指可以多做一點事。而超級整合晶片更是我覺得整個高科技部份的超級亮點。這個超級整合晶片,把所有的運算、儲存、快取、感應,全部封裝在一起,以確保它的穩定性和可靠性,這簡直已經到了不可思義的地步! 最後最後,是值得學習的減法設計。 包括像不考慮手錶上的相機(對,Samsung那支表有相機一直是我認為蠢到極點的設計),反而讓手錶變成 iPhone 拍照延伸螢幕(自拍器),那才是真正有用的做法。畢竟,它的畫質怎樣都不可能超過手機。仔細考慮過與 iPhone 併用的使用情境,再定位手錶上該有什麼功能?它該長什麼樣子?它該怎麼服務使用者?該怎麼讓它與生活全面地結合?而不只是一昧地注重運動和生理監測,或是只想要展現自己把CMOS和鏡頭微小化的功力,讓它只是一個看起來像阿宅才會想要戴的表。 影片中,那個上班女人帶著表開車門、拿咖啡杯的優雅,真的是完全讓我這個非果粉想要為了這支表跳進 Apple 深坑啊!!! 《另外關於maker與軟體、硬體創業的註解》 請不要再談「軟硬整合」、「文創產業」。那些都是假議題。請回到你的 Solution 想要關注的事情身上,並認真談談「非常非常深度的實做設計」。只有極深度的實做設計,才是真正的大道,它會一次統一「軟體、硬體、文化、創意」於一身。 最後最後,如果你想創業,請注意你的團隊裡面有沒有一個有品味的設計師,沒有的話至少找一個來當品味顧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