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波士頓科學館 Tech Studio 課程發展經理 Lydia Beall 在國立科教館的一場演講,把 Make 這個動詞細分成:「Make」(一般單字)跟「Make: 」(品牌) 來解讀,快速而且紮實地解決了大家長久以來對「Maker 是什麼?」的爭論。
這是非常精準的解釋,一語衝破你的盲腸變直腸! 【Make:】它就是一個「品牌」。 我們仔細研究它的源起,是 O'Reilly Media 為了推動 DIY 而成立 Maker Media 這個子集團的品牌。 Make Media 集團,就是一個媒體集團。而【Make:】這個品牌的行銷,就是病毒式行銷。行銷的方式包含:眾多的網站、出版物、嘉年華會的品牌授權。以下這段話就是截錄字上面的網頁鏈結: ![]() 完整了解 Apple Watch 後,有一些想法。影片連結:http://youtu.be/ktujsc4ZUTo Apple 會成功絕非偶然,真的是因為他們非常用功,而且他們的用功都放在對的地方:關注於「人」。 一開始我也不覺得 Apple watch 能夠撼動瑞士鐘錶業,覺得 John Ive 只是在講大話。但是看完這個影片,我覺得撼動瑞士鐘業是有可能的。John Ive 試著借由非常非常深度的設計,整體的體驗設計,重新定義「錶」,甚至,他想重新定義你的手腕。 這支表,除了硬體設計的貼心、充滿深度的設計智慧(磁力表帶、數位表冠、磁力扣環、各種新鮮或是有質感的表帶設計)外,軟體層,包含 UI(使用者界面)、UX(使用者經驗)都深度設計過。 像 app list 的圖像式設計,捨棄以往的樹狀階層表單,而是在一個巨大平面中拖曳 app icons ,讓你在這麼小的螢幕中可以優雅而從容地在最短的時間內極大化你的搜尋視野。 從 app list 的圖像中滑進或跳出 app 界面,甚至是進出 app 的 data 界面 ,其延遲時間和淡出入的切換時間極為精準,與優雅。更恐怖的是,這個過程具體呈現,可以完全與錶冠的轉動無縫結合。 Ive 讓傳統的、類比式的,只能調時間的錶冠,在數位化的手表中,有了新的意義。它也不像傳統電子表,你必需用一隻或兩隻手指,鼈腳地使用一堆的按鍵。但轉動它時,Zoom in Zoom out 卻又像是呼吸一樣自然,好像那個旋鈕天生就是為它而生。所有預載的apps,都具體追隨著「圓」的設計意志,讓Zoom in Zoom out時,可以無縫切換。 我們一直都知道【享實做樂】不好記、不好唸,因為我們一開始也一直唸錯。但之所以取這個名字,是有極為深厚的背景研究的。
在《【享實做樂】的因》(http://goo.gl/W5x9HO)一文中,我們有說明了計畫的源頭。動念雖然是「善」,但是,我們希望解決的是「惡」。這個「惡」太過巨大,以致於必需要青年群起,以善而攻之,才有可能挽救。而這個「攻」,是什麼?怎麼做? 在《培養皿計畫》的商業計畫書中,我們在宣言中最後一段是這樣說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