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實做樂
  • 首頁
  • 關於有你好棒
  • 創作工場
  • 共同工作室
  • 活動
  • 專案
  • 觀點
    • 謝昆霖的新創業運動
    • 享實做樂的雜談
  • 關於我們

9/10/2015

享實做樂 2.0 升級計畫

評論

Read Now
 
享實做樂致於推動實做,解決「環境」「服務」「文化」三大議題,這是目標,而享實做樂本身就是我們的實做。
但推動的實做過程,會正如「實做」本身就是不斷地修正。我們的目標不變,但同時也會不斷地修正我們推動的方法,享實做樂將會不斷地轉變它的姿態,以最大影響力為目標前進。

自從開始運作後,在這接近兩年的時間裡,透過各種合作和專案 *(註1),我們發現了幾個問題:
  • 不知為何而做、為何而戰。
  • 缺乏觀察身邊問題的能力。
  • 缺乏問對問題的能力。
  • 缺乏思辨的能力。
GoodWork 2.0

享實做樂 2.0
而這些問題,源自於我們的學習環境一直是封閉的,不論是意識上的封閉、學科之間的封閉、學校/學習資源的封閉,以致於我們走出學校後,面對這個「只要你想,它就是開放的」社會、國家、世界。我們缺乏了那些能力,於是啟動不了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實做基因。

在「實做」享實做樂的過程中,我們一邊實做、一邊思辨,在2015年春天開始,逐漸確定我們必需更專注在這個社會的基礎建設:教育;想要解決我們關心的議題,我們必需從教育下手。


這個教育機構的目標:啟動「公民實做與思辨」運動

議題要被解決,必需深度辨證議題的本質、核心問題;解決方案可以很有趣,但一定要動手做;做了以後才會發現思考深度的不足,進一步尋找資料、學習、合作。教育的對象,是公民。

公民,沒有性別、沒有領域別、沒有專業別、沒有年齡別、沒有階級別、沒有師生別。

這是個「公民共學」的架構,於是我們提出「多面錐共學架構」。只是,它不是單向說書、而是互相學習,並且以實做為唯一手段、放手讓每個人自由學習。我們要研究的,是適合新世界教育方法:沒有答案,只有辨證。


在動盪的未來面前,我們重新定義教育。

我們手上拿著智慧型手機,想想十年前,當年網路沒有現在的手機快、當年的電腦也沒有現在的手機快、當年的還在用BBCall,而現在我們手機發訊息一次可以即時通知成千上萬的人。那十年後呢?這是個我們無法想像未來是什麼的年代。而我們的「教育」很明顯地已經趕不上時代的變化。

「教」(teach) 與「育」(raise),這兩個字動詞是由上而下的、主體是上位的,於是它隱含著「挑戰」與「討論」空間,必需是要上位者同意,才能進行的威權。但在「公民實做思辨運動」中,任何一種想法、論述、知識、技能,都是平起平坐的,沒有上下之分。

在公民運動之中,任何的交流,其本質都叫做分享。而我們在享實做樂的社群中看到,分享,才是最強大的教育概念。因為是分享,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任何的意見都會被尊重,沒有誰能評價誰,於是,學習變得自主、沒有壓力,只有自己想要做的時候,才會要求自己把書翻開。

這兩年,我們在社群中看到了:
  • 為了學參數式設計,而重新學習曾經很討厭的三角函數。
  • 為了搞懂雙足機器人的PID,學文組的人開始唸微積分。
  • 因為想要做相機,而學習3D繪圖、組3D印表機、重拾唸書時的電機課本。
  • 為了想要參加實做,專精專利的律師也參加聽不懂的聚會,並且認識了「開源」對世界的影響。
  • 為了讓公仔會動,完全不懂機電的人,學會arduino、甚至做出可以動的娃娃。

這一年9個月,我們看到了由「分享」定義的「新教育」,它能為人們帶來的影響如此鉅大,它的影響力深遠。於是我們想,我們是否可以有計畫地,用這種方式全面性的產生最紮實的改變。過往的教育方式,除了「考試」會逼人唸書的半夜,從來沒有別的方式可以讓一個人深夜看外文文獻直到半夜,而「新教育」可以。

以「分享」為核心價值的「新教育」,這種可以產生自主性學習的機制,才是讓你我和台灣未來世代能迎向未知新世界的方法。


享實做樂 2.0 的三個關鍵字:議題松、專案、新教育

享實做樂將投注80%的力量在「議題松」、「新教育」;並投入10%的力量協助專案前進,讓專案走進入群眾(crowd);最後用10%的力量營運空間。

議題松 / ISSUE-based Super Hackathon
每年,提出四個議題。每個議題,舉辦為期三個月的超級駭客松:講座、聚會、讀書會、討論會、實做工作營、提案、組隊、超級駭客松。針對每一個議題,我們要求參加的人必需參與全程、提案,並參與實做。用實做結交人脈、累積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Talk,在這裡只是開始;我們厭倦光說不練,我們追求邊練邊思辨,邊練邊改變。(這裡有更詳細的定義)

專案 / ISSUE-based project
每一個議題導向專案,都是因為議題而生,因此,專案與專案之間開始有隱形的強連結(invisible strong linkage)。這些連結會促使專案在萌芽期間就產生高強度的合作關係,使得成長後會減少需要「整合」的問題。針對這部份,享實做樂會持續以 1.0 的模式支持他們。

新教育 / Project-based and Sharing-based Learning
2.0 計畫的基礎,就是新教育。我們必需量產新觀念的人:沒有領域別、沒有專業別、別有階級、沒有年齡別,觀察敏銳、好奇心強、永遠謙遜不否定別人、眼中永遠有新的可能、並且勇於嘗試。藉由「多面錐共學架構」,我們提供既有學習方式的備援方案,建立「享實做樂共學院」的虛擬學院,與各種社群共享資源,邀請所有社群參與共學架構,集體共享分級不分齡的學習資源。


2.0 的第一步:公民組織 與 公民公司

有很多朋友跟我們說,享實做樂致力於解決議題,這是公眾利益,應該比較適合成立協會和基金會。但我們一直認為,如果持續地解決議題,可以創造更好的未來,那麼,它就是一間公司,它營利,只是那個利叫做「未來」。

為什麼要重新定義一個「公司」?

在資本主義的結構下,「公司」以營利為目的,並且追求「股東權益最大化」(Maximum of Shareholders Wealth),股東權益是什麼呢?就是資本。出了資本成立公司的人,叫做股東,也就是老闆。在資本主義的結構中,公司追求最大利益理所當然,於是,他們追求經濟規模、並且把成本外部化。
你的土地被毒化,是因為企業為了降低過濾成本,顧是趁颱風天偷排;
你吃了有問題的食物,是企業為了提高生產規模、壓低售成本,於是耗盡地力,必需重藥重肥;
你吸PM2.5,是因為企業為了降低電力成本,大量購電、壓低電價,電廠只計較資本報酬,忽略排出的空氣很髒;
暖化,是因為企業生產消耗了低成本的能源(油、電),大量排碳,提供便宜的產品;
而旱災、水災,除了起因於暖化,還有無盡的開發,只為了求追累積資本…
舉這些例子,只是想要告訴你們,為什麼「公司」這兩個字該被重新定義。我們的社會、我們的生存成本,被資本主義墊高,於是我們必需用全新的方式詮釋「公司」、重新詮釋什麼叫「營利」。把這個全新的概念,像病毒一樣,植入資本主義運作最基本的元素:「利」、「公司」、「資本」。

這個「利」,應該是 資源、人、是環境、是設備、材料、是技術、是知識,資本和錢(錢只是資本的代理人)只是一小部份。「營利的手段」是藉由解決議題產生的解決方案,對探索和創造未來(exploring the future)。

所以,一個由公民組成的一間「公司」,是公民投資自己,而它的投資的報酬是「更好的未來」。
這間公司的目標,是降低每個公民被資本主義墊高、而且將來會越來越高的生存成本。

而這個投資並不是「資本最大」,是「資源最大」,公民可以用各種型式投入資源,而且都該被尊重、均等。因為每個人的報酬:「更好的未來」對每個人都是均等的。

我們希望各位理解,這不是在做善事,我們正是因為極度自利而利他。公民必需理解,在全球緊密相連的未來,獨善其身已不可得。在長照議題中,我們發現不是你買了長照險就能安享晚年。因為我們少子化、勞動力外移、外勞將停止移入、缺乏新產業導致所得下降、但生存成本卻不斷提高…。你買的保險,未來很可能也無法負擔這些被外部化成本墊高的生存成本。

請注意,我們並不是要「資本」和它的代理人「錢」完全消失,而是要解除完全依賴資本運作而產生大量外部化的現況。「資本」和「錢」有其優點,但它是工具,而不該是生命的全部。我們希望提出全新的願景,讓人們不必繼續追逐資本最大化,重新定義公民的生活。

這需要公民覺醒,極度自私自利地,看待自己的未來,不要認為那是政府的工作。
希望這間公民公司,可以透過公民的集體力量,一起營大利。

這個「利」,就叫做「更好的未來」。


我們明白這些會很困難,需要一步步實驗,而這只是享實做樂2.0的第一步。
你會是願意投入資源、投資自己的未來的公民嗎?你會是願意成為挽起袖子參與議題實做的公民嗎?
請告訴我們你的想法,並分享給你覺得重要的人。


享實做樂 創辦人
謝昆霖



*註1:這一年9個月,陸陸續續受邀與很多單位實驗性的大型合作,為期一年的「東海創藝院 | 準創業課程」、展期達12天的「中友百貨公司 | 實做生活實驗場」、為期三個月的「朝陽科大 | 2015創客聯盟」。目前也有很多正在接洽中的合作。

Share

評論
Details

    享實做樂

    致力於提供實做和創新的基地,共享各種資源協助青年改變世界!

    Archives

    三月 2016
    十月 2015
    九月 2015
    六月 2015
    九月 2014
    六月 2014

    Categories

    全部
    Biotech
    Difination
    Energy
    Goodwork 2.0
    Make
    Maker
    定義
    實做
    議題松

    RSS 訂閱

實做情報|information
開放時間 / Open TIme|(尚未公開)
地址 /  Address|40764 台中市西屯區西屯路三段161-4號 2F / 2F., No.161-4, Sec. 3, Xitun Rd., Xitun Dist., Taichung City 407, Taiwan (R.O.C.)​
電話 / Tel|(+886)4-24615505
傳真 / Fax|(+886)4-24616910
E-mail|goodwork@hfcc.com.tw
  • 首頁
  • 關於有你好棒
  • 創作工場
  • 共同工作室
  • 活動
  • 專案
  • 觀點
    • 謝昆霖的新創業運動
    • 享實做樂的雜談
  • 關於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