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談「新創業運動」的演講,我總是在提醒大家懂得問「why」。
為什麼你要做這份工作?為什麼你要服務這群人?為什麼要唸書? 為什麼需要用電?為什麼違建用鐵皮?為什麼輪胎一定用橡膠? 為什麼要賺錢?為什麼 Simon Sinek 提出黃金圈理論?為什麼三星就是贏不了Apple? 為什麼外國人的創業題目總是比較酷、比較好玩?為什麼台灣的創業大多是比快比便宜? 為什麼你存在在這個世界上?為什麼要活著?為什麼你要創業? 這些沒想通,不論是考試100分、賺錢賺到翻,你還是行屍走肉。
享實做樂一定要 hack 台灣的教育系統,從大學、高中、國中、國小,最小到國小二年級。我一定要建置一個備援的教育系統,補足目前教育體制的不足。這有兩個大的topic,一個是「以議題為導向的實做教育」,另一個就是「哲學思考」。
上週末(5/17),靜宜大學通識課的同學來享實做樂,我給同學們一場talk,也帶著他們進行一個小時的工作坊。在這個工作坊裡,我並不試圖告訴他們,我認為你該做什麼?我認為什麼是對的?我的觀點是什麼?我只不斷地問,那你認為呢?你為什麼這樣認為?你覺得會有這個現象真的是這個原因嗎?別的同學也是這樣認為嗎?別的同學的看法是什麼?不必設限、沒有標準答案,讓他們自我反問。 在我眼裡,「哲學」不是學問,而是一種生活習慣,無時無刻都在思考、自我辯證的「生活習慣」。 同樣的,「實做」不是一種技術,而是一種生活習慣,生活遇到問題時,就很習慣自己動手解決的「生活習慣」。 「哲學」與「實做」,其實就只是「邊想邊做、又想又做」的生活習慣。它當然應該從小開始,而且我認為,越小開始越好。 我之所以認為應該從「小學二年級」開始進行「哲學」與「實做」的教育。是因為小學二年級開始,他們已經具備一定基礎的閱讀能力、溝通協調能力。是時候開始餵他們「問題」,讓他們開始對話了,你會發現,想要讓小孩子聰明其實蠻簡單的,就是一直問他們問題,要他們辯證問題、查證問題就好。久了,他們甚至會自己開始翻書找資料。 我們只不過是啟動人類之所以與一般動物不同的本能:思考。 只要人們開始思考,他們就不會滿足於自己的無知,他們會主動尋找答案,解決疑惑。 受到這種教育的孩子,他們的大腦發育將超越他們的年齡,而他們有機會在大腦尚未社會化(僵固化)前,進行更不可思議的跳躍聯想,並透過「實做」的習慣,完成不可思議解決方案。 哲學與創業的關係 Apple 有一則廣告《Better》,它傳遞那個當下的哲學。這個影片中,他們用 Better 這個關鍵字,詮釋了這間企業為什麼存在、為什麼製造這些產品、為什麼提供服務?他們用一樣的關鍵字,在砥礪自己、不斷改善製程、進化產品、並試著推動世界變得更好。 你發現,這是一間有「靈魂」的企業,相較於那些只是開口跟你談他的產品有多好有多棒的企業,你比較喜歡誰呢? TED有個很著名的演講《Simon Sinek - 偉大的領導者如何鼓動行為》。Simon Sinek 他提出一個現在很著名的理論「黃金圈」(Golden Circle),這個理論證明,那些偉大的領道者(或者說超級推銷員)是如說服別人追隨他的。因為這些偉大的領導者(推銷員)總是告訴你「為什麼」你要知道。而這個「為什麼」也驅動著他做這樣的事,這個「為什麼」會感動你。 正如今天致力於消滅汽油車的 Elon Musk。他一直告訴你「為什麼要做 Tesla Motor」、「為什麼他要開源」、「為什麼要做Solar City」、「為什麼要做 SpaceX」,他一直在告訴你,他想要創造一個完全使用潔淨能源的世界。於是你想買他的東西,是因為你被他感動(當然產品一定要很漂亮,不可以拿工程機出來賣,這很基本)。他創造了你的動機。 這個「為什麼」也創造了每個創業者創業的動機。 創業,不論你創的是什麼業(NPO/PO、NGO、B企、社企),因為是「創」,是從0到1,它必然是極其辛苦、極其困難的。是什麼力量可以推動你走過0到1呢?是什麼力量可以驅動你持續堅持呢?是這個「為什麼」。 當然,你可以說「我就是因為錢而創業」,但永遠有更好賺錢的業,比方說販毒、軍火,你又為什麼不是選擇後者呢?那必然有一個你喜愛的原因。你必需找到它,重覆驗證它,確定它是你要的。並且,告訴別人為什麼你這麼做。 你一直做,一直做,並且被大家接受,於是創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