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實做樂
  • 首頁
  • 關於有你好棒
  • 創作工場
  • 共同工作室
  • 活動
  • 專案
  • 觀點
    • 謝昆霖的新創業運動
    • 享實做樂的雜談
  • 關於我們

4/24/2017

2025未來議題 的指南 / 2025 Future Issues Guide

評論

Read Now
 
Picture
從現在到2025,只有8年。8年,很長嗎?給你幾個資料。
Facebook 創立於 2004;2012年上市,當時有8.45億個用戶
iPhone 發表於 2007年;2011年時,全世界超過70%的手機都是用滑的
Youtube 在 2005年成立;2012年,Google在Youtube上一年賺24億美金
Instagram 創立於 2010年;2016年,已經突破 5億個用戶,比FB快

改變世界不需要10年,現在你還覺得2025很遠嗎?

說現在是光速前進的年代一點也不過份,如果拿30年前的時代來比,這個時代真的複雜百倍以上。如何看懂未來,沒人說得準,但是我們可以鎖定一個關鍵時間點來討論。


鎖定2025。


為什麼是2025?因為你用Google 搜尋可以找到一堆文章啊! (大誤) 我們還是來認真討論一下,2025 會有巨大變化的未來議題可能有哪些?我們試圖綜合國內外的重大議題和科技發展趨勢,以下是我們關心的重要方向,一共8點,供你參考。


Energy 能源 | 巴黎協議後 的新經濟
2015年聯合國通過、2016年4月簽署、2016年11月生效的 巴黎協議 (Accord de Paris),2050年前全球經濟零排碳,這代表著從現在開始,經濟和技術的發展方向必然往零排碳、綠色能源的方向走。現今,在歐洲已經有大量以能源交易、能源監測調度為主題的新創團隊。但目前,台灣還沒有這個風氣,至今,台灣有60%的電力是工業使用,而且台灣還是全亞洲人洲排碳量最高的國家。
​

自從中國簽署巴黎協議後,盡全力發展綠能相關創新產業:發電、蓄電、電網、電力資訊服務、節電轉型,他們致力於在巴黎協議的新經濟中,提供跨國的能源服務。而台灣目前在這方面的發展仍然很落後。


Ageing 高齡社會 | 3:1 與 12:1
2025年,台灣邁入超高齡國家:5個人裡有1個人是65歲以上的老人。2025開始,由3個青壯年養1個老人,再逐年下降最後到 1:1。比起 戰後嬰兒潮世代 (1945~1965出生) 的社會,是由12個人養1個老人,每個青壯年負擔老人的成本比上個世代多 3倍。但別忘了,戰後嬰兒潮掌握了超過70%的資產(美國的數據),有史以來最有錢的老人世代,需要社會基礎建設全面翻新、也提供創新服務的大量需求。

已經是超高齡化國家的日本,已經推出針對高齡化設計的無人服務便利商店。因為他們也少子化,缺乏人力,這是在想像2025時不能忘記的事。任何超高齡社會的創新服務,別忘了參考日本,日本有的,台灣未來也一定有。
Picture
AI 人工智慧 | 物聯網+智慧生活+大數據+雲霧服務的基礎建設
物聯網(IoT)、智慧城市/生活(SmartCity/Living)、大數據(BigData)、雲/霧服務(Cloud/Fog Service),必需有「人工智慧」為基礎的輔助決策才有意義,因為數據的量已經大到有如天文數字,而且即時更新,不可能透過人慢慢寫演算法分析。2005年,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演算法被開發出來後,這個演算法模擬了人類腦神經學習的模式,電腦開始可以用類似人腦的方式被訓練、被教,AI就開始爆炸性的成長。 過去被認為電腦不可能戰勝人腦的「圍棋」,在2016年 AlphaGo 這個 AI 打贏了韓國棋王,並在2017年初,在網路上戰勝其他棋王。

AI 在未來會是人類重要的協作伙伴,它們可以大量扮演助理的角色,低階的決策角色。AI 未來如何協助人類生活的想像,還有非常鉅大的空間。
​

關於這方面的思考,可以用擬人化的方式進行。比方說你從家裡離開後,想要確定家裡的門窗、瓦斯有沒有關、或是否有什麼物品遺落,你第一時間會想到有「人」幫你看一下就好了,在未來,這個「人」就是 AI,只是,我們得幫他們做一些設備讓它們可以「看」和「聽」(感知)。
 
Automation 自動化 | 舉凡可以讓 AI 產生物理行為的機械設備都是
其實這沒有這麼難理解,現在流行的「麵包機」、「料理機」、「洗脫烘衣機」,就是自動化的設備。現在的趨勢是,自動化設備裡的感應器會越來越多,而且裡面只要有特殊的 AI ,就可以學習你的喜好。目前,自動掃地機器人、自動駕駛車、無人機物流、自動居家保全、都是自動化的呈現。

目前,這個趨勢才剛開始,在這方面有非常巨大的潛力。它可以徹底改變社會的樣貌,簡化不必要的生產環節和時間 (比方說完全不用打掃家裡也一直常保乾淨),讓人與人可以更專注在重要的互動上。


交通與住房 | 效率、能源、高度友善會是重點
在 AI 和 自動化 的協助下,人們有更多的時間面對面互動,將提高對於「移動」和「居住空間」的需求。在考慮 20% 以上是老人、如果再加上身障者、孩子、暫時性行動不便(懷孕、受傷)者,可能高達 30% 人口,對於移動和住房的友善需求會極其龐大。再考慮少子化後勞動力缺乏的問題,交通與住房都必需提出更有創意的方案。現今,我們的移動方式仍舊是20世紀的,極無效率:我們浪費了大量的能源在移動車子本身,真正花在移動「人」和「物品」上的能源極低。交通尖峰時間,一個人開車的比例超過 90% ,在這個情況下,投入在移動「人」的能源只佔6% (假設汽車一公噸,人60公斤),剩下94%是用來「移動車子」,而且為了讓車子可以動,得屈就人造成不友善。

一個人在住房裡的必要生存空間其實不大,但是更多的空間用來當成動線、儲放物品(和空氣),如何更有效率地使用空間、透過科技更有效的儲藏和歸納,讓空間主動服務人,並且自動地節能、甚至它自己會產生所有必要的能量,完全零耗能;資源主動與外部交換,達成再使用(reuse)、零廢棄。

重新打造個人化的移動和住房體驗,並且兼顧能源效率會是發展的重點。


水 | 在極端氣候下的用水問題
台灣是世界上對氣候變遷最敏感的國家。降雨將大量集中,這也意味著帶來乾旱。而台灣河道陡翹以致於流不住水,是個己知的事實。再加上超抽地下水,地下水水位的下降也連帶導致地層下陷。農業區工業區使用混亂、工業廢水廢棄物未處理排放、田間的農藥噴撒、民生洗澡洗衣洗車的廢水排放,造成的水汙染、重金屬汙染。將加重未來的水資源挑戰。

水庫已經被全世界摒棄,發展 有效、聰明、區域化、可調節、分散式的、低耗能、友善自然的 水網絡,將會是有趣的發展方向。淨化、保護、監測、資訊化,亦是值得關注的重點。


食物與農漁業 | 人類生存與自然共處的新方案
農藥的濫用已經導致各種重要食物鏈生物的減少:最顯著的就是老鷹和蜜蜂。其中,蜜蜂的減少在美國已經被視為國安議題,傾國家之力解決。已經有大量研究顯示,特定農藥會導致蜜蜂失去回家的能力,以致蜂群的數量大幅減少。而蜜蜂是最重要的授粉者,蜜蜂的減少將直接使產量下降,近年台灣的水果價格持續上揚就是證據。漁業的濫補,導致台灣近海漁場已經無漁可補,而遠洋漁業依然用破壞式的方式補撈,甚至因此在2015年被歐盟以黃牌警造,將對台施以經濟制裁。

自然的存續是人類獲取食物的基礎,是相生而非相剋。如何在農業生產上能做到真正的快速反應終端需求,而不是延用20世紀用「預估」的方式進行生產規劃,降低過剩造成的浪費和農民的權益受損,同時也能降低不必要的自然衝擊。


亞洲合作 | 區域性議題的協作方案
越來越多的問題不是只有在單一國家內發生,要解決自然也不會是一個國家的事,比方說「空氣汙染」。我們認為你該把它思考成「跨國的社會創新」,而不是當成國際貿易這麼簡單。就以空氣汙染為例,台灣有不少的比例是境外產生,而汙染源來自於中國。但中國的汙染其實是其他國家消費和壓低成本造成的,在中國的生產商,把環境成本全部外部化了。在台灣享受低價的消費者,最後還是要吸著中國來的髒空氣。

但目前為止,兩個國家的人們並沒有一個足夠快速和透明的方式協作。這需要一個更創新的方式把散落在亞洲各區的點串起來。

在可預見的未來,日本走在最前面、韓國次之、新加坡、再來台灣或中國、泰國、印尼、越南、馬來西亞、寮國…  這樣的社會進步脈絡有可能會越來越不明顯,隨著資訊傳遞速度越來越快,甚至未發展的地方將有機會以彎道超車的方式前進。台灣,作為東北亞的最南端、東南亞的最北端、西進中國、東進美國的戰略格局,能提出一個協助跨國協作、促進彼此社會進步的方案,將具有重要的價值。

Share

評論
Details
    图片

    謝昆霖

    1979生,1998 畢業於師大附中、2004 畢業於東海建築。同年成立【禾方設計】,創立了「企畫式設計」的操作概念,專長是空間設計與施工,室內、建築均有作品。2007 年成立【禾方文創】,確定了跨域的發展方向。

    2013,成立【享實做樂】,是中部知名的複合型實做社群。2016,擔任東海大學【達文西計畫】執行長,致力於學習創新。2017,成立【有你好棒】,協助大學規劃跨領域創新課程。

    Archives

    八月 2018
    七月 2017
    四月 2017
    二月 2017
    十一月 2016
    七月 2016
    一月 2016
    十二月 2015
    十月 2015
    九月 2015
    七月 2015
    五月 2015

    Categories

    全部
    Ageing
    AI
    Automation
    Education
    Long Term Care
    Maker
    Open Source
    Philosophy
    Startup
    人工智慧
    創業
    哲學
    教育
    機械
    水資源
    產業
    產業
    能源
    自動化
    長期照護
    長照
    高齡

    RSS 訂閱

實做情報|information
開放時間 / Open TIme|(尚未公開)
地址 /  Address|40764 台中市西屯區西屯路三段161-4號 2F / 2F., No.161-4, Sec. 3, Xitun Rd., Xitun Dist., Taichung City 407, Taiwan (R.O.C.)​
電話 / Tel|(+886)4-24615505
傳真 / Fax|(+886)4-24616910
E-mail|goodwork@hfcc.com.tw
  • 首頁
  • 關於有你好棒
  • 創作工場
  • 共同工作室
  • 活動
  • 專案
  • 觀點
    • 謝昆霖的新創業運動
    • 享實做樂的雜談
  • 關於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