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實做樂
  • 首頁
  • 關於有你好棒
  • 創作工場
  • 共同工作室
  • 活動
  • 專案
  • 觀點
    • 謝昆霖的新創業運動
    • 享實做樂的雜談
  • 關於我們

11/4/2016

如果有一帖藥能治百病,那一定是一帖什麼病都不治的藥

評論

Read Now
 
這不是廢文大賽。

我想大家約略可以猜出能治百病的是什麼了吧?良好的生活習慣。比方說正常作息、吃清淡、多運動、少醣少脂多蔬果…諸如此類的。這不是藥,但是大家都知道違反了一些基本的邏輯,就會出現很多問題。

那些浮現出來的問題,不是問題本身,真正的問題是那個「違反了一些基本的邏輯」的行為模式,也就是所謂的「系統性問題」。這也可能是失戀的原因。

舉例來說,長時間吃高醣高脂的食物,身體很快就發胖、心肺機能降低、產生各種不適、因為過重骨骼肌肉會出問題、會血脂、血管硬化。後面的現象就是百病,但針對百病投藥,並不會真正解決問題。真正解決要解決的問題是「為什麼要長時間吃高醣高脂的食物?」可能是失戀了,為什麼失戀的後果這麼嚴重?可能是因為他長期自卑,而這也可能是失戀的原因。

台灣也百病纏身不是嗎?
我們低薪、產業無法轉型、社會保守、房價高、失敗主義彌漫、少子化、高齡化、人口外移、世代問題、貧富不均、大部份的資源集中在少數人、稅賦失衡、城鄉差距……太多了,寫不完。大家有沒有想過,百病的根,可能很簡單?

台灣,很少人認真看自己。
好一段時間,大部份台灣人只看美國做什麼、後來只看中國做什麼,但是很少人專注看著自己,想想我們是誰?我們為什麼在這裡?我們為何而戰?我們在保護什麼?我們要什麼?

我常在想,這是不是台灣百病的根源?如果是,又該怎麼做?
Picture
就算只是很簡單的「電烙鐵」操作分享,也能讓很多人學習,共學的核心是「分享」而不是「教育」。
​不如認真看看自己吧?
台灣,每個角落都有各種議題(Issues),就算是同一個地方,30年前的議題跟現代一定不一樣,我想這個概念應該不會有人有意見。易言之,「議題」可以是個萬年容器,它就像個杯子,代入當代議題,就像在杯子裡倒入各種酸甜苦辣,滋味各有不同,喝下去,產生出來的心情也各有不同。產出不同,不是因為杯子,而是因為杯子裡的內容物。

如果,台灣每個角落,都認真地關心自己的議題呢?認真的邀請更多外面的人一起,三五十人進來想想辦法,一起產出一些解決方案,一起組隊立刻實踐,失敗了就再試試別的方法、互相分享學習。這次沒成功,我們就再辦第二次,再邀請更多人來玩,再一次產出一些解決方案,立刻實踐、彼此共同學習、共同創造。

1.外地人來跟當地人一起組隊,他們兩個人可以互為老師;
2.外地人因此跟當地人變成好朋友,他會一來再來,互相拜訪;
3.他們會因此認識彼此文化的不同,開始用不同的觀點思考;
4.他們做的專案可能成功了,就近找了一個空間蹲下來;
5.他們可能因此發展出一個業務了,開始幫地方賺到金錢或名聲;
6.透過每次拋出來的議題,結識了想也沒想過的外地人或組織;
7.每個人、每個組織關心的議題不同,也不只關心一個;

有開始覺得好玩了嗎?

1,叫做「共學教育」
2,叫做「地方觀光」
3,叫做「創意教育」
4,叫做「商圈開發」
5,叫做「產業發展」
6,叫做「多元交流」
7.叫做「永續經營」

這是「社群營造」,是我提出來的方法論(Methodology),它只有簡單的原則(多方共同參與)、目的(解決當地議題)、手段(實做為王)。

「社群營造」是「社區營造4.0」
「社群營造」這帖藥不想治任何病,只想透過簡單的方式引導系統錯置的邏輯導正。

「台灣」的系統性問題,就是把一個人的綜合需求交給不同的單位「分別處理」,而且「彼此無關」。就像文章一開頭的舉例,當「運動、健康」被拆開來思考的時候,「不健康」時只想到要吃藥,但沒想過關鍵是沒運動。

台灣會有這個系統性問題,是因為「分別處理」有好處:成果可預期、投入產出對價明確、好交待、按表操課就能完成;到最後疊床架屋、互搶資源、以最終總體目標來說,我們的進度嚴重落後、事倍功半、令人挫折、越趨保守。於是台灣每個角落充滿失敗主義。

話說,你會把你自己的飲食、移動、學習、工作、穿著、興趣、運動、社交、健康…都交給不同人管嗎?不會的,因為它違反了 一致性(consistency) 的原則。不論有意識或無意識,你都會用一致的態度處理上面所有事情。人類的行為一定會保持一致性,但我們的社會卻沒有,而我覺得「社群營造」有機會。

「解決當地議題,專案實踐導向的社群營造」是個試著讓台灣社會找回一致性的方法。找到一致性,就能一次滿足「我們是誰?我們為什麼在這裡?我們為何而戰?我們在保護什麼?我們要什麼?」這些問題。於是「教育、經濟、勞動、文化」各種永續問題一次處理。

要在2016年談未來社會的一致性,不能不知道三趨勢、三現象。
三個趨勢:
  • 頻寬普級且便宜。人人有寬頻,而且頻寬越增加單價會越低。
  • 自動化門檻降低。自造者運動讓人人都有機會做自動化產業。
  • 物流成本降低。機器人普及、無人車滿街跑,物流最後一哩路的成本下降。
三個現象:
  • 知識技術解構。12歲小女孩看 Youtube 學會街舞;19歲少年自學做出腦波控制義肢,被 NASA 找進去工作;可汗學院是全球最大線上免費學習平台;知識型垂直媒體越來越多。
  • 生產力解構。自動化的門檻降低,自動化不必100%依賴大資本、同時降低勞動力需求。因此生產線將小型化、去中心化、去資本化。
  • 都市解構。生產、學習被解構了、物流成本低,遠離都市生活品質也很好,也能在都市以外的地方創業、找資源。人們開始從都市離開。
考慮這些趨勢和現象 ,我們可以發展「以解決地方問題為基礎的『議題產業』」,不受城鄉差距的限制,大量產出議題導向的區域型解決方案(把人帶進鄉村)。這些解決方案,假設有10%機率成功,它變成產業,不成功的變成共學教育,累積區域解決問題的能量,並聚集更多人在一起。能聚集人是因為有利益誘因,不論是來共同學習、深度旅行、創業、或是解決共同的議題。
Picture
以「解決問題導向學習」為主體的模式,共學共創共好,也能發展偏鄉的教育體系。
「社群營造」方法,只是為了改善社會的體質。​​
這種解決議題導向 生活圈/生態圈 的建立,一次滿足實做教育、勞動互補、創業嘗試、經濟流動、文化傳承或型塑、居住需求分散等等多重需求。我們可以利用各種閒置空間當成基地進行初期推動。在各地方發起議題討論的成本不高,重點是找到各方NPO、NGO組織合作的創新方法,直接引起大家共學的興趣,從社會上召募閒置材料或器材,引導大家共同創作、創造,並引入教練團(Coach Team),協助每個團隊把解決方案實踐出來,最後邀請更多人來參加發表,交換更多意見,並且進入下一個循環。

讓台灣社會習慣對議題思辨,動手實做解決方案、互相學習。你可以說這個計畫把人帶往非城市區域,降低需求可以有效降低房價;也可以說它讓更多人交流、找到各種題材、鼓勵他們創業;也不妨把它當成一個創新教育模式,直接解構既有的教育形態;也可以說它在帶領就業和勞動力升級;透過共學,也可以讓即將失傳的技藝透過更多人的學習而傳承下來。

最後,問題不在百病纏身,問題在找到系統問題,找到扭轉的方式。我與東海大學合作,一間從國民教育、高等教育、到終身教育都包辦的博雅大學,試著以一間大學的高度和能量,提出屬於21世紀的宣言,並且摸索大規模執行「社群營造」方法。
*本文同步刋出於 勞動部「社會經濟入口網」達人專欄

Share

評論
Details
    图片

    謝昆霖

    1979生,1998 畢業於師大附中、2004 畢業於東海建築。同年成立【禾方設計】,創立了「企畫式設計」的操作概念,專長是空間設計與施工,室內、建築均有作品。2007 年成立【禾方文創】,確定了跨域的發展方向。

    2013,成立【享實做樂】,是中部知名的複合型實做社群。2016,擔任東海大學【達文西計畫】執行長,致力於學習創新。2017,成立【有你好棒】,協助大學規劃跨領域創新課程。

    Archives

    八月 2018
    七月 2017
    四月 2017
    二月 2017
    十一月 2016
    七月 2016
    一月 2016
    十二月 2015
    十月 2015
    九月 2015
    七月 2015
    五月 2015

    Categories

    全部
    Ageing
    AI
    Automation
    Education
    Long Term Care
    Maker
    Open Source
    Philosophy
    Startup
    人工智慧
    創業
    哲學
    教育
    機械
    水資源
    產業
    產業
    能源
    自動化
    長期照護
    長照
    高齡

    RSS 訂閱

實做情報|information
開放時間 / Open TIme|(尚未公開)
地址 /  Address|40764 台中市西屯區西屯路三段161-4號 2F / 2F., No.161-4, Sec. 3, Xitun Rd., Xitun Dist., Taichung City 407, Taiwan (R.O.C.)​
電話 / Tel|(+886)4-24615505
傳真 / Fax|(+886)4-24616910
E-mail|goodwork@hfcc.com.tw
  • 首頁
  • 關於有你好棒
  • 創作工場
  • 共同工作室
  • 活動
  • 專案
  • 觀點
    • 謝昆霖的新創業運動
    • 享實做樂的雜談
  • 關於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