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智慧才談機械
前幾天突然接觸到一個題目:「智慧機械創新產業」。我的專長不是「製造」,相反的,我可以從沒有框架的觀點以一個「設計腦」和這幾年跟享實做樂社群朋友接觸的側面觀察,來聊一聊我看到的機械產業。 智慧機械,是先智慧還是先機械? 自從蔡政府推動「五大創新研發計畫」,中台灣本被定調為「智慧機械創新產業」的發展區域,原因不外是「活用台灣中部精密機械產業群聚,長期累積的高品質製造以及產學合作研發能量」。 擬定政策的過程,我能夠想像他們討論的脈絡一定是「台中的SWOT分析,優勢是OOXX,劣勢是XXOO」所以我們「把 OOXX+XXOO,就可以變成OGC (咦?)」。很明顯的,目前智慧機械的討論,就是建立在「精密機械+」的邏輯上討論的:「把中台灣的精密機械加上智慧,就變成智慧機械了!」 但問題是,如果人間所有的事物發展都是 1+1=2,當年喊兩兆雙星、產業轉型早就順利完成了。這個世界,1+1 向來不是等於2,如果 SWOT 分析是萬靈丹,那也沒有「成功率呈現常態分配而且只有2%」這件事了。 如果沒有「專利」這個制度,會不會造成「一群人不想研發 只等著copy」? ![]()
photo by Sweet Chili Arts
有一天,一個朋友這樣問我。他想知道的是,為什麼我這麼推崇「開源」?
我並不是專利專家,但我知道幾個事實:
以上是已經發生的「歷史」,我們來思辨一下,這些歷史給你什麼啟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