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智慧才談機械 前幾天突然接觸到一個題目:「智慧機械創新產業」。我的專長不是「製造」,相反的,我可以從沒有框架的觀點以一個「設計腦」和這幾年跟享實做樂社群朋友接觸的側面觀察,來聊一聊我看到的機械產業。 智慧機械,是先智慧還是先機械? 自從蔡政府推動「五大創新研發計畫」,中台灣本被定調為「智慧機械創新產業」的發展區域,原因不外是「活用台灣中部精密機械產業群聚,長期累積的高品質製造以及產學合作研發能量」。 擬定政策的過程,我能夠想像他們討論的脈絡一定是「台中的SWOT分析,優勢是OOXX,劣勢是XXOO」所以我們「把 OOXX+XXOO,就可以變成OGC (咦?)」。很明顯的,目前智慧機械的討論,就是建立在「精密機械+」的邏輯上討論的:「把中台灣的精密機械加上智慧,就變成智慧機械了!」 但問題是,如果人間所有的事物發展都是 1+1=2,當年喊兩兆雙星、產業轉型早就順利完成了。這個世界,1+1 向來不是等於2,如果 SWOT 分析是萬靈丹,那也沒有「成功率呈現常態分配而且只有2%」這件事了。 那麼,「智慧機械創新」是錯的方向嗎?不,我覺得它是對的,只是大家用 SWOT 主觀定見先去看它了。「智慧機械創新」的發展順序應該是:智慧、機械、創新。 先智慧、再加機械,同時談創新。 人類胚胎發展,是先長脊椎、再長大腦、最後長手腳 為什麼用「人類」來發想呢? 很簡單的邏輯,人類發明所有的事物都是為了取代人類,簡單講就是因為想要懶所以發明。機械自然也是為了取代人類而被發展的,它取代了手腳工。於是我們先看看胚胎發展的進程,看看「人」這個機器是怎麼發展,我們才能知道機械要如何取代人。 上面的圖用白話文說明一下:第三週,先長脊椎。第四週心臟跳動、手臂發芽。第五週腦開始長大、腳發芽。經歷35週的發展,人類呱呱落地的當下,那個新生兒只是具有「可以產生智慧的基礎設備」,那個新生兒本身是沒有智慧的呀!智慧,是來自於「外在環境對於大腦、手腳的訓練而累積的」。 我們再整理一下,發展順序是:1 脊椎、2 心臟、3 手發芽、4 腦長大、5 腳發芽、6 其他器官發育、7 受器發育、8 出生、9 訓練、10 智慧。(畢竟不是專業醫學,寫個大略就好,如果有明顯的錯誤請告訴我)。 類比成我們的產業吧,它就是 1 網路、2 動力、3 機械發展、4 資料中心和資訊處理系統、5 運輸發展、6 配套功能、7 IoT、9 BigData、10 AI。 工業化之後,機械的功能是取代手腳;如果從人類的胚胎發展來看台灣的機械智慧化問題,那「台灣的機械產業根本是無腦的怪物」,連腦都沒有了,怎麼談智慧呢? 那你覺得「以機械為基礎加智慧」跟「以智慧為基礎加機械」,哪個邏輯比較正確? 當然是以智慧為基礎加機械! 當小孩子學走路跌倒,他才會發現把手伸出去撐著可以保護頭;手看起來可以做很多事,是因為大腦被訓練得好。但是我們在談「精密機械智慧化」,居然不是認真討論「我們怎麼先長出大腦」、「產業的大腦該是什麼」、「產業的大腦該解決什麼問題」。 目前所有的討論都是只是「生產流程智慧化」這個層次,我聽完覺得是「把反射動作當成大腦」般荒謬。不幸的是,台灣在談工具機智慧化,真的只談到反射動作而已。 反射動作是:強光照射瞳孔會縮小,是為了保護視網膜;體內二氧化碳濃度提高會刺激橫隔膜,進行呼吸。生產線智慧化,只是為了保護生產效率,投料出錯後面就自動更改排程。在人類的身上,是脊椎、腦幹就能完成的動作,根本不用動到大腦、完全談不上智慧啊! 以人類身體功能發展的觀點來看「生產流程智慧化」,根本離真正的智慧十萬八千里。 人類的智慧是「可以主動理解外在的變化,自主學習和推理產生規劃,並且主動執行一連串的精密複雜任務,以維持自身或群體的生存」。雖然這不是學術上的精準定義(我也找不到就是),但我想理解上不會差太多。 目前的精密機械就是畫底線粗體那段而已,真的要談「智慧」就要認真發展剩下還沒畫線粗體的部份。 發展智慧是為了生存,生產要有智慧也是 人類的演化不是手臂加一個腦,那為什麼智慧機械只是工具加腦?核心問題是:體系要完整、然後用一整個體系去想生存的主題,機械只是體系的一環。 體系就是「以終端消費為核心的銷產供應鏈」C2B2B2B2B….B。B2B 談到最後還是要 2C,失去了 C 的回饋機制,B 根本就是被玩假的。失去了對終端市場動態的預測,談工具機智慧化,我覺得是玩笑一場。以我對工業4.0的了解就是如此。 工具機是整個供應鏈的一環,但是卻只談「工具機要有智慧」,而不是談整個供應鏈要有智慧,這不是很奇怪嗎?尤其是在談B2B時,常常落入見樹不見林的狀態。 終端消費市場風向匹變,市場預估錯誤,品牌商一路砍單上去,訂單下了最後不出貨,你預備太多的量最後壓死自己,也只是剛好而已不是嗎?要談智慧,就要談生存;要談生存,就要談終端市場的狀態和未來趨勢。 小批量、高度客製化是未來的趨勢,隨著市場需求快速回應降低庫存是未來趨勢,有訂單才快速生產是未來趨勢,未來趨勢大家都知道,但是我不能理解為什麼在談精密機械智慧化時就完全沒探討這件事? Tesla 生產電動車,是接單後才生產,而且接受客製化。他的生產線一路從鋁合金板、沖床、焊接,到後端的組裝,整條生產線全部採用機械手臂,因為這樣可以透過更換夾治具讓生產流程具有彈性。零組件由代工廠製造,也一併納入智慧資訊系統,Elon Musk 用一台iPad就能知道「任何一台車最裡最小的零件目前的生產狀態」。它已經不只是單一零組件廠內的ERP,而是讓整個「銷售端+供應鏈」都整個連結起來,Tesla 一個決策就能連動到所有的末端環節。 或許用Tesla來討論難度太高,但我想大家不會否認這才是智慧化的生產,這才是工具機智慧化的典範,不是嗎?讓整個供應鏈可以跟著市場狀態快速擺動,才能生存,才有智慧。 那我們希望精密機械放在哪一個主題裡談智慧? 半導體業跟精密機械都是硬的基礎建設,坦白說,我們在企業、資本都只有硬體的思維裡,整個台灣超缺軟的基礎建設:Computer Science + Art。前者就是大腦和基礎訓練;後者談的是對外在變動的反應模式。讓精密機械具有感測器可以如何跟ERP整合,在這個討論串裡是相對低階的「反射動作」層次,就不放到智慧裡談了。 我們該談的是:
大腦都還沒生,一直忙著幫機器裝傳感器是很容易做虛功的。不是說現在不該讓機器變聰明,而是說該加一萬把勁把大腦長出來啊!同時還要選定我們要在哪個主題裡生存嘛。如果我們從人類自身學習,現在該做的就是長腦、長脊椎,然後開始建立學習的機制,同時間至少把手的反射動作訓練好。 真正的智慧,是把整個「銷售端(品牌)和供應鏈」串起來的大腦,並且直接跟底層的各別ERP直接串接。串接起來後,智慧要帶領整個體系用非常人性(Humanity)、非常聰明(Smart)優雅的姿態應回市場的變動。整個體系的回應,必需可以隨著文明進展的,而不是毫無人文素養的機器人。 終端市場的文明是持續進化的,但我們的供應鏈一點文明也沒有。台灣的供應鏈只在乎錢,只剩下 cost down,忽略了人性發展的追求,自然追不上終端消費市場的快速變化。 相反的,我認為這個生產體系的大腦,應該要有能力反客為主,告訴終端消費市場更好的選擇。就像Steve Jobs說的,消費者者不知道他們要什麼,所以我直接告訴他們這是最好的選擇。Apple 不正是用這種邏輯串連整個「品牌、銷售端、產品研發、供應鏈」的嗎? 不論是Apple或Tesla,這兩個企業都證明了,真正的智慧化生產,是把「品牌、銷售、研發、供應」全部串接起來才能完成的。然後精密機械/工具機,只是其中一環,並且放在這個脈絡裡談智慧化。 好吧,我覺得主題應該是智慧移動載具
這是一個很大的方向。目前的移動載具有以下發展趨勢:
當然,我們也可以挑選「服飾」、「美妝」這個主題。只是它對「精密機械」的影響可能沒有「智慧移動載具」這麼大,這個市場無法驅動「精密機械業」裝上小腦。 不論是哪個主題的生產體系,在未來都必需更聰明才行。把「精密機械」放在完整的脈絡上,才能展開「開發類型」(development typology)的推導,最後才進行「市場 <->生產」的智慧化的訓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