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實做樂
  • 首頁
  • 關於有你好棒
  • 創作工場
  • 共同工作室
  • 活動
  • 專案
  • 觀點
    • 謝昆霖的新創業運動
    • 享實做樂的雜談
  • 關於我們

2/13/2017

胚胎演化先長頭,智慧生產也該是

評論

Read Now
 
先有智慧才談機械
前幾天突然接觸到一個題目:「智慧機械創新產業」。我的專長不是「製造」,相反的,我可以從沒有框架的觀點以一個「設計腦」和這幾年跟享實做樂社群朋友接觸的側面觀察,來聊一聊我看到的機械產業。


​智慧機械,是先智慧還是先機械?

自從蔡政府推動「五大創新研發計畫」,中台灣本被定調為「智慧機械創新產業」的發展區域,原因不外是「活用台灣中部精密機械產業群聚,長期累積的高品質製造以及產學合作研發能量」。

擬定政策的過程,我能夠想像他們討論的脈絡一定是「台中的SWOT分析,優勢是OOXX,劣勢是XXOO」所以我們「把 OOXX+XXOO,就可以變成OGC (咦?)」。很明顯的,目前智慧機械的討論,就是建立在「精密機械+」的邏輯上討論的:「把中台灣的精密機械加上智慧,就變成智慧機械了!」

但問題是,如果人間所有的事物發展都是 1+1=2,當年喊兩兆雙星、產業轉型早就順利完成了。這個世界,1+1 向來不是等於2,如果 SWOT 分析是萬靈丹,那也沒有「成功率呈現常態分配而且只有2%」這件事了。
​那麼,「智慧機械創新」是錯的方向嗎?不,我覺得它是對的,只是大家用 SWOT 主觀定見先去看它了。「智慧機械創新」的發展順序應該是:智慧、機械、創新。
​

先智慧、再加機械,同時談創新。


人類胚胎發展,是先長脊椎、再長大腦、最後長手腳

​為什麼用「人類」來發想呢?

很簡單的邏輯,人類發明所有的事物都是為了取代人類,簡單講就是因為想要懶所以發明。機械自然也是為了取代人類而被發展的,它取代了手腳工。於是我們先看看胚胎發展的進程,看看「人」這個機器是怎麼發展,我們才能知道機械要如何取代人。
Picture
上面的圖用白話文說明一下:第三週,先長脊椎。第四週心臟跳動、手臂發芽。第五週腦開始長大、腳發芽。經歷35週的發展,人類呱呱落地的當下,那個新生兒只是具有「可以產生智慧的基礎設備」,那個新生兒本身是沒有智慧的呀!智慧,是來自於「外在環境對於大腦、手腳的訓練而累積的」。

我們再整理一下,發展順序是:1 脊椎、2 心臟、3 手發芽、4 腦長大、5 腳發芽、6 其他器官發育、7 受器發育、8 出生、9 訓練、10 智慧。(畢竟不是專業醫學,寫個大略就好,如果有明顯的錯誤請告訴我)。

類比成我們的產業吧,它就是 1 網路、2 動力、3 機械發展、4 資料中心和資訊處理系統、5 運輸發展、6 配套功能、7 IoT、9 BigData、10 AI。

工業化之後,機械的功能是取代手腳;如果從人類的胚胎發展來看台灣的機械智慧化問題,那「台灣的機械產業根本是無腦的怪物」,連腦都沒有了,怎麼談智慧呢?

那你覺得「以機械為基礎加智慧」跟「以智慧為基礎加機械」,哪個邏輯比較正確?



當然是以智慧為基礎加機械!

當小孩子學走路跌倒,他才會發現把手伸出去撐著可以保護頭;手看起來可以做很多事,是因為大腦被訓練得好。但是我們在談「精密機械智慧化」,居然不是認真討論「我們怎麼先長出大腦」、「產業的大腦該是什麼」、「產業的大腦該解決什麼問題」。

目前所有的討論都是只是「生產流程智慧化」這個層次,我聽完覺得是「把反射動作當成大腦」般荒謬。不幸的是,台灣在談工具機智慧化,真的只談到反射動作而已。

反射動作是:強光照射瞳孔會縮小,是為了保護視網膜;體內二氧化碳濃度提高會刺激橫隔膜,進行呼吸。生產線智慧化,只是為了保護生產效率,投料出錯後面就自動更改排程。在人類的身上,是脊椎、腦幹就能完成的動作,根本不用動到大腦、完全談不上智慧啊!

以人類身體功能發展的觀點來看「生產流程智慧化」,根本離真正的智慧十萬八千里。

人類的智慧是「可以主動理解外在的變化,自主學習和推理產生規劃,並且主動執行一連串的精密複雜任務,以維持自身或群體的生存」。雖然這不是學術上的精準定義(我也找不到就是),但我想理解上不會差太多。


目前的精密機械就是畫底線粗體那段而已,真的要談「智慧」就要認真發展剩下還沒畫線粗體的部份。

發展智慧是為了生存,生產要有智慧也是
人類的演化不是手臂加一個腦,那為什麼智慧機械只是工具加腦?核心問題是:體系要完整、然後用一整個體系去想生存的主題,機械只是體系的一環。

體系就是「以終端消費為核心的銷產供應鏈」C2B2B2B2B….B。B2B 談到最後還是要 2C,失去了 C 的回饋機制,B 根本就是被玩假的。失去了對終端市場動態的預測,談工具機智慧化,我覺得是玩笑一場。以我對工業4.0的了解就是如此。
Picture
台灣在談產業,一向只談一個B到另一個B。但最後一個C才是重點,客戶的客戶的客戶…才是我們的客戶不是嗎?
工具機是整個供應鏈的一環,但是卻只談「工具機要有智慧」,而不是談整個供應鏈要有智慧,這不是很奇怪嗎?尤其是在談B2B時,常常落入見樹不見林的狀態。

終端消費市場風向匹變,市場預估錯誤,品牌商一路砍單上去,訂單下了最後不出貨,你預備太多的量最後壓死自己,也只是剛好而已不是嗎?要談智慧,就要談生存;要談生存,就要談終端市場的狀態和未來趨勢。

小批量、高度客製化是未來的趨勢,隨著市場需求快速回應降低庫存是未來趨勢,有訂單才快速生產是未來趨勢,未來趨勢大家都知道,但是我不能理解為什麼在談精密機械智慧化時就完全沒探討這件事?

Tesla 生產電動車,是接單後才生產,而且接受客製化。他的生產線一路從鋁合金板、沖床、焊接,到後端的組裝,整條生產線全部採用機械手臂,因為這樣可以透過更換夾治具讓生產流程具有彈性。零組件由代工廠製造,也一併納入智慧資訊系統,Elon Musk 用一台iPad就能知道「任何一台車最裡最小的零件目前的生產狀態」。它已經不只是單一零組件廠內的ERP,而是讓整個「銷售端+供應鏈」都整個連結起來,Tesla 一個決策就能連動到所有的末端環節。

或許用Tesla來討論難度太高,但我想大家不會否認這才是智慧化的生產,這才是工具機智慧化的典範,不是嗎?讓整個供應鏈可以跟著市場狀態快速擺動,才能生存,才有智慧。



那我們希望精密機械放在哪一個主題裡談智慧?

半導體業跟精密機械都是硬的基礎建設,坦白說,我們在企業、資本都只有硬體的思維裡,整個台灣超缺軟的基礎建設:Computer Science + Art。前者就是大腦和基礎訓練;後者談的是對外在變動的反應模式。讓精密機械具有感測器可以如何跟ERP整合,在這個討論串裡是相對低階的「反射動作」層次,就不放到智慧裡談了。

我們該談的是:
  • 我們要賭未來全世界會用力發展的主題是哪些?
  • 哪些主題的供應鏈體系是有「精密機械」的?
  • 這些主題未來的發展趨勢為何?
  • 這些主題的市場可能會如何擺動?
  • 如果我們的供應鏈要在這個擺動下生存,我們要如何累積這些智慧?
  • 這個智慧如何趨動這個體系?
  • 在這個體系下的精密機械,基本技能該有哪些?

大腦都還沒生,一直忙著幫機器裝傳感器是很容易做虛功的。不是說現在不該讓機器變聰明,而是說該加一萬把勁把大腦長出來啊!同時還要選定我們要在哪個主題裡生存嘛。如果我們從人類自身學習,現在該做的就是長腦、長脊椎,然後開始建立學習的機制,同時間至少把手的反射動作訓練好。

真正的智慧,是把整個「銷售端(品牌)和供應鏈」串起來的大腦,並且直接跟底層的各別ERP直接串接。串接起來後,智慧要帶領整個體系用非常人性(Humanity)、非常聰明(Smart)優雅的姿態應回市場的變動。整個體系的回應,必需可以隨著文明進展的,而不是毫無人文素養的機器人。

終端市場的文明是持續進化的,但我們的供應鏈一點文明也沒有。台灣的供應鏈只在乎錢,只剩下 cost down,忽略了人性發展的追求,自然追不上終端消費市場的快速變化。

相反的,我認為這個生產體系的大腦,應該要有能力反客為主,告訴終端消費市場更好的選擇。就像Steve Jobs說的,消費者者不知道他們要什麼,所以我直接告訴他們這是最好的選擇。Apple 不正是用這種邏輯串連整個「品牌、銷售端、產品研發、供應鏈」的嗎?

不論是Apple或Tesla,這兩個企業都證明了,真正的智慧化生產,是把「品牌、銷售、研發、供應」全部串接起來才能完成的。然後精密機械/工具機,只是其中一環,並且放在這個脈絡裡談智慧化。
Picture
我們缺大腦和脊椎,長完後要連上品牌廠,才能真正的智慧。
好吧,我覺得主題應該是智慧移動載具
這是一個很大的方向。目前的移動載具有以下發展趨勢:
  • 個人化
  • 小型化
  • 純電動 (綠能)
  • 連網
  • 具有大量感應器
  • 智慧化,具有 AI
  • UX friendly
隨著移動載具的體積、承載人數,它的腦也會成正比放大,能載越多人載具本身就必需越聰明。當然這個主題可以一次帶出很多種子主題,可能是綠能、可能是交通AI,更重要的是,這是全世界必然的發展趨勢,是極為巨大的市場。

當然,我們也可以挑選「服飾」、「美妝」這個主題。只是它對「精密機械」的影響可能沒有「智慧移動載具」這麼大,這個市場無法驅動「精密機械業」裝上小腦。
​

不論是哪個主題的生產體系,在未來都必需更聰明才行。把「精密機械」放在完整的脈絡上,才能展開「開發類型」(development typology)的推導,最後才進行「市場 <->生產」的智慧化的訓練。

Share

評論
Details
    图片

    謝昆霖

    1979生,1998 畢業於師大附中、2004 畢業於東海建築。同年成立【禾方設計】,創立了「企畫式設計」的操作概念,專長是空間設計與施工,室內、建築均有作品。2007 年成立【禾方文創】,確定了跨域的發展方向。

    2013,成立【享實做樂】,是中部知名的複合型實做社群。2016,擔任東海大學【達文西計畫】執行長,致力於學習創新。2017,成立【有你好棒】,協助大學規劃跨領域創新課程。

    Archives

    八月 2018
    七月 2017
    四月 2017
    二月 2017
    十一月 2016
    七月 2016
    一月 2016
    十二月 2015
    十月 2015
    九月 2015
    七月 2015
    五月 2015

    Categories

    全部
    Ageing
    AI
    Automation
    Education
    Long Term Care
    Maker
    Open Source
    Philosophy
    Startup
    人工智慧
    創業
    哲學
    教育
    機械
    水資源
    產業
    產業
    能源
    自動化
    長期照護
    長照
    高齡

    RSS 訂閱

實做情報|information
開放時間 / Open TIme|(尚未公開)
地址 /  Address|40764 台中市西屯區西屯路三段161-4號 2F / 2F., No.161-4, Sec. 3, Xitun Rd., Xitun Dist., Taichung City 407, Taiwan (R.O.C.)​
電話 / Tel|(+886)4-24615505
傳真 / Fax|(+886)4-24616910
E-mail|goodwork@hfcc.com.tw
  • 首頁
  • 關於有你好棒
  • 創作工場
  • 共同工作室
  • 活動
  • 專案
  • 觀點
    • 謝昆霖的新創業運動
    • 享實做樂的雜談
  • 關於我們